移动社交
企业新闻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企业新闻

【寻访青岛老字号】“即发”: 织就“摘冠”事业

发布时间:2017-08-14 17:57  浏览次数: 2886
       
 

万缕青丝匠心染。传承百年技艺,让乱如麻的旧发重获生机,实现了无数人的“美丽梦想”;洞悉时尚潮流,编织出巧夺天工的“头顶时装”,成为全球发制品行业“隐形冠军”;紧跟时代步伐,将小产品做成大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针织品、发制品生产出口基地。即发,凭借传承与创新,创造了一个基业长青、老而弥新的老字号奇迹。

古人也爱假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古至今,发饰受到特别的关注。而既能弥补先天不足,又能凸显华丽尊贵的稀缺假发被视为珍宝。假发在古代被称为“副”或“蔽髻”,于春秋时期产生,至秦汉已相当普及,至明清则大为盛行。此后,假发成为上层社会贵族妇女彰显尊贵地位的必需品。

随着发饰在时代演绎中历代相传,即墨头发加工业逐渐兴起。据史料记载,明朝天启年间,即墨金口港开埠,一些民间艺人把从各地收购来的人发加工成档发、色发和戏剧假发,借助口岸之便销售到南洋、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清光绪年间,戏剧发饰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民间发饰品的消费需求,进而促进了发制品制造业的发展。

清朝末年,胶济铁路的建成给胶东半岛的商贸交流带来契机。即墨的蓝村、鲁家埠、索戈庄、大小寨、梁家疃一带的档发制作艺人,创造了用人发手工结网的技艺,制作发网因而兴隆一时,当时的家庭妇女几乎个个结发网。

七户农民创业

即发就是在这片有着传统制发技艺的土地上孕育、成长起来的。

1955年10月,即墨段村(现为龙泉镇)七户农民成立即墨县石泉头头发绳业生产合作社,这便是即发的前身。他们从五间草房、三副挑担、两只耙头起家,凭脚力走街串巷收购头发,然后加工成发绳、车袢、油垫子、档发等,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1963年,即墨县档发生产合作社成立。很快,他们就将假发产品出口到了外国。到了1968年,合作社出口档发产量已达1000吨,产值940万元,加工出口率居全国之首。

1.jpg

上世纪60年代建设初期的段村档发石棉生产合作社厂房。

由于成绩突出,1968年,中国进出口总公司决定在全国推广即墨档发社的经验。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批准,是年的全国人发工作会议在即墨召开。大会对即发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表彰,并决定在全国推广即发的生产经验,由此奠定了即发头发加工业在全国发制品行业的中心位置。

摘下行业桂冠

改革开放以来,即发步入发展快车道。

1982年,经过几十年的历史沉淀和持续的技术改造,即发生产组织形式已经由合作社升级为发制品厂。即发相继开发了男女假发、教习假发、假发配件等新产品。该系列产品采用手工制作,经过出皮、植发、化装、填充等生产过程制作,形象生动、和谐自然,很快受到追捧,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还出口日本、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市场是块试金石。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这一系列假发产品陆续斩获多项行业顶级称号,逐渐走上行业巅峰。1986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工艺美术百花奖。1989年,荣获首届国际博览会金奖。

此后,即发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紧跟国内外发饰文化潮流,贴近公众审美新趋向,通过不断创新,陆续开发生产了机制假发、人发挂人、曲曲发、玩具假发、日本和服假发、组装假发、珠子发网、法官帽等产品,逐步形成高档化、系列化,逐渐发展形成了品种繁多,用途广泛,绚丽多姿的即墨发制品系列产品。即发逐步成为世界上产品档次最高、技术内涵最精、生产品种最全、服务和质量最优的发制品生产基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0%以上。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张,“即发”这一品牌越叫越响。目前,“即发”商标在日本等26个国家成功注册,先后被认定为青岛市著名商标、山东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中国出口名牌”。2006年,“即发”成为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2016年,即发发制品传统制作工艺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方寸间显功力

在即发人眼里,发制品是件艺术品,而不仅仅是消费品。

2.jpg

青岛发饰博物馆陈列厅。

走进即发发制品展厅,黑的、棕的,长的、短的,直的、曲的……款式各异的发制品生动形象、真假难辨,美观时尚、光彩照人。

“假发的制作需要选料、摘发、水洗、拉荒把、梳拉、吃酸、中和、催化、氧漂、染色、固色、烘干、剪边整形等30多道工艺,集成了50余种技法,而且几乎全部依赖手工完成。”即发集团工艺品家纺事业部副部长兼男发块二厂厂长吴爱霞告诉记者。

人们常用细如发丝来形容物体微小。将数以万计、乱如麻的微小发丝,编织成一顶顶美观时尚的发制品,难度可想而知。纤细的发丝处处考验着技师们的手眼配合能力与意志力。在钩发车间,技师们要在巴掌大的人造头皮植上约8万根头发,平均一厘米见方要植100根左右,而且必须做到自然、均匀和牢固。由于无法实现机械化生产,技师需要一针一针地钩发,每一根头发都需要付出极大技艺与耐力。一顶普通的假发动辄需要钩数万,甚至十多万针,需要一位熟练技师花费五六天时间才能完成。

假发制作过程极其复杂,而且不可逆,一着不慎,前功尽弃。以染色为例,一旦处理方法不妥当造成头发掉色和花色,会导致客户不满意甚至退货。为攻克难关,即发建立“处理头发浮色改进小组”,通过无数次实验,最终彻底克服了头发掉色的重大难题,赢得了客户的青睐。

今年3月份,即发接到美国发制品客人600余顶发饰订单,但客人提出“发根0.5厘米处精准染色”的苛刻要求让即发人犯了难。在挑战面前,44岁的染发技师徐成功挺身而出。他率领团队巧妙运用逆向思维和接力染色,成功完成“头发根部0.5厘米范围内进行精准染色后不掉色、不花色”这一技术创新。该技术使发饰更趋于自然美和流行色,令海外客商赞叹不已,多次追加订单。

在假发领域的精耕细作与匠心传承,使得当年那个小小的农村手工档发社,逐步发展成为拥有职工2万余名的国家大型纺织企业和山东省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针织品、发制品生产出口基地,创造了一个老字号华丽转身的奇迹。(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沈俊霖 通讯员 梁孝鹏 文/图)

来源:青岛日报



地址:济南市黑虎泉西路17号6号楼     电话:0531-82066601
Copyright ? 1997-2018 hao1956.com All Rights Reserved.